剛剛看完了玻璃偵探,一套中英劇團的舞台劇。看了以後,還是蠻有感觸的。事前沒有認真做過資料搜集,只是簡單地閱過故事大綱,覺得挺有趣就買票觀看。入場看場目的時候,才知道故事的背景定在第一次大戰前夕的英國,一個富有商人家庭中。故事開始於女兒舒娜和準女婿卓諾的訂婚派對,一個自稱古督察的奇怪男人忽然探訪來調查一名年青工人女子的自殺案。起初,大家都否認自己與此案的關連,督察卻不肯離開,堅持逐一審問。盤問一人的時候,亦不允許其他人偷看死者的照片。最先接受審問的是父親費寧先生。他依稀記得依華史密斯這個名字,看過照片後才記得這名女子曾於他的工廠內工作,因為爭取罷工而被他辭退。雅費寧先生感到理直氣壯,毫無後悔之心,並不認同此事跟史密斯的死有關係。第二位是女兒舒娜,顯然沒聽過這個名字的她,看到照片以後大感驚訝,頓時想起自己曾經因為史密斯的美貌和疑似取笑的態度,令史密斯失去最後一份穩定的工作。舒娜非常慚愧而後悔,想不到自己的一時幼稚和自私會間接導致一人的死亡。舒娜之後,準女婿卓諾一聽見史密斯後來使用的偽名,神色大變。在舒娜的緊迫下,他道出自己去年夏天初遇Daisy Renton(史密斯的假名),把她包養了一會後就和她分手。沒有說出全部事情,他就不自在地離開費寧家,並收下舒娜退下的訂婚戒指。然後古督察說出史密斯跟卓諾分手後的故事時,費寧太太從客廳回到飯廳。古督察立刻指出死者兩星期前曾與女性求助委員會成員費寧太太見面,太太打算失口否認,舒娜卻提醒她古督察根本甚麼也知道,否認是沒用的。掘強地爭辯過後,費寧太太承認自己見過史密斯並拒絕了她求助的要求,理由是她疑似謊話連篇和態度無禮。即便如此,她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不是錯的,就算錯的也是史密斯口中,偷錢及讓她懷孕的酒鬼。她大聲的嚷著這男人應該被當中責罵,完全漠視舒娜的提示。這時,出去逛逛的兒子亞歷回來,一臉喪氣的吐出事實。他就是史密斯口中的酒鬼,在歌舞廳認識死者後多次上床令對方懷孕,卻在某次酒後說出金錢是從父親公司偷回來的,史密斯才決心離開他並尋求協助。當亞歷得知是自己母親拒絕史密斯的求助,間接導致他未出生的兒子的夭折,生氣得抓住母親的衣領,不斷重申是她的責任。把他倆分開後,古督察說出,大家也是間接的兇手,每個人也有責任。他說:“If men will not learn that lesson, then they will be taught it in fire and blood and anguish.(血流成河,經歷火海,經歷苦難......)”,就施然離開。精神崩潰的四人開始談論這件事情:費寧先生認為這件事的責任不在於任何人;費寧太太未從兒子告白的震驚中恢復過來;舒娜被慚愧感和內疚感逼得精神衰弱;亞歷則浸沈在悲憤和酒精當中。兩名大人顯然沒有孩子的歉疚感,不斷嘗試為自己的行為作解釋。卓諾這時又回來,透露了驚人消息:警察裡面根本沒有古督察,那個人是裝的。他亦指出大家根本沒有同時看見照片,他口中的死者未必是同一個人。費寧先生和太太頓時放心多了,打算忘了剛才的事。然而兩名子女不認同:無論那人是誰,剛才所說的都是真的。無論那女子是死掉,大家也不能漠視自己的過錯和責任。完結的時候,電話突然想起,警局告知一名女子剛剛死去,現在警察正前往費寧家......
故事的主題頗為明顯,是責任。由古督察提起的一件自殺案掀起的一連串告白,指出每位家庭成員都間接害死了史密斯,每個人也有相當的責任。雖然費寧先生做的事在18個月前,但那時開始的連串行為,就把史密斯拖進死亡的步道。或許費寧先生做的事沒有直接殺死她,他當時做的決定卻直接影響到女子的生命。舒娜做的事或許微不足道、卓諾也是出自愛與憐憫,可這不代表他們沒有責任。故事中,真正了解到自己該付責任的只有舒娜和亞歷,其餘三人根本毫無悔意,彷彿事不關己。作者顯然對這種態度充滿不屑和不滿。我想,作者想表達的是我們無意間做的一件事,也可以引起連串事情的發生。所以,不要以為甚麼與自己都不關連。另外,就是工業革命年代,上等人家對社會基層人民的無視、冷漠和惡劣態度。他們持著自己的高貴身分,希望與勞動人民間築起一面牆。現實是,這面牆充滿破洞,上等人家隨意的一個動作也能完全摧毀窮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