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小分享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其實不算十分關心時事的人。我喜歡看報,有時候星期三買一份報紙,到星期五晚上才看得完。一直以來看英文報紙的速度都非常慢,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慢慢嘴嚼,有時候覺得無味(看不明白)又從頭讀一遍。倒是以前早上在家中看報,一邊吃麵包一邊看娛樂版才上學。然後正章通常是在晚飯過後才讀的,雖然都不算特別認真看,不喜歡看的政治新聞一律掠過。然後現在長大了些許,強迫自己看懂,就算到了最後還是不太懂。像我這般不固定讀者,如果讀到一篇報道是幾天以來連續發展,根本不知道之前發生甚麼事,所以看得一頭霧水。可是發現自己依然不太行,每一次也參與不了別人的熱烈討論,也講不出自己的見解。我是被動的讀者,接收了訊息以後不會主動消化,不會用另一個角度看也不會自己分析。

記得2008年京奧之前,藏獨的事情鬧得熱烘烘?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發生甚麼事。應該說,我知道西藏想獨立,但謹此而已。為甚麼想脫離中國政府,為甚麼中央不願意,為甚麼全港那麼多年輕人都在支持,我全部都不了解。我單是記得那面旗,那個樣子嬌俏行為大膽的女生。而所謂的記得,不過是片刻的印象,如同記得某一個夏天某種陽光那麼模糊。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剛才又哭過來了。雖然是很小很小的事,可是我總是控制不住眼淚。我用兩個小時做好的蛋糕,竟然給人偷走了。我還只吃了一塊而已。雖然不是第一次聽見食物賊的存在,但我還是毫無戒心地把剛烘好蘋果杏桃核仁蛋糕留在架子上放涼。半個小時後回去,蛋糕竟然不知所縱。連包著蛋糕的牛油紙也不見了。好像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蛋糕一樣。那一刻我真的以為這不過是好友的惡作劇,或是有人好心把它擺在安全的地方。可惜尋遍整個宿舍,問過所有人以後,我還是找不到啊。我不介意誰偷吃一片兩片,甚至拿走半個蛋糕。可是請不要把人家整個蛋糕都拿走嘛!兩個小時的心血竟然不見了。誰還給我!

但其實今天是想講一些讓人心情愉快的東西。我們昨天吃晚飯的時候莫名其妙地開始講起小時候看的書。到了我們這個年紀,雖然還是有一兩個連篇小說系列特別受歡迎,不過除了閱讀之外還有漫畫、連續劇、電影、電腦遊戲等等等等的娛樂。我也是一個怪人,偏偏喜歡看冷門的小說,不挑作家專挑奇怪的劇情,所以很少機會跟其他人看過同一本書。小時候卻不同,我們都看過同一系列的小說、雜誌。如今提起,大家都笑著懷念。啊啊想起來真的好可愛的故事、好天真的年紀。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06 Mon 2014 23:11
  • 少女

假期開始的時候,總是裝有計劃的捧出一大疊書,立志要全部看完的。最後當然做不到。別說笑了,先不論電腦的引誘,單是到街上無目的地漫遊已經比坐在一時陰冷一時太曬的房間裡看書吸引。最後也總算看了兩本日文翻譯小說,都是兩天內沖完的,慢慢細讀的小說本來就不適合假期這種熱血沸騰的時候。

少女。我知道這是很多人曾經介紹過談論過的作品,可是我也想笨拙地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湊佳苗的作品都帶一點不真實的。告白裡令人毛骨悚然的報復,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或許真的有,可是我們都不會知道,不會談論。少女同樣是的,題材卻是死亡。(莫名其妙的想起羅密歐與茱利葉裡面,後者的青春長長跟死亡一起拿來比較。“Death lies on her like an untimely frost. Upon the sweetest flower of all the field.”) 兩個十六歲的女孩,喜歡的東西明明是Liz Lisa的皮包或手帕,卻忽然對死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要親眼目睹死亡的瞬刻,她們竟然答應到老人院和兒童病房當義工(她們會這樣想,證明了她們還沒有成熟) 她們兩個本來是要好的朋友,可是年紀越長越變得生疏,偏執地認定對方無法了解自己 - 正因為這樣,她們急於證明自己並非無知,所以才想要目睹死亡,彷彿看了這麼一個畫面心理就會成熟了幾倍。慢慢的,開始的目標退色了,卻找到了想要自己盡力守護的東西。或許那依然是私心,依然是渴望在做了好事後能夠炫耀的心態,但她們肯定是偏離了原來的軌道。這樣的情節真實嗎?當然不,正如大部分的犯罪小說都是作者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愛情小說則是靈感來自美夢的空幻想。我都喜歡看真實的小說;我當然知道少女盡是不大可能發生的虛構情節,但讀著讀著的時候,總會看到某一段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好像也這樣想過吧?我也做過這麼愚蠢的事情而不自知吧?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市面目猙獰 駕著光速奔跑
我們是沉默機器 對照著時間表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秋節快樂。聽說今天的月亮是近九年以來最圓的。其實對我來說,今年的月亮跟去年的月亮,跟大前年的月亮,都是一樣的圓,一樣的亮。只要沒有雲朵遮掩著,月亮就會永遠待在那兒,不會改變。月亮的光好柔和,不像刺眼的街燈,凝視久了眼睛都不會累。不是每天都能看見圓月;儘管每一年它也出現十二次,但唯獨是中秋的時候,無以名狀的快樂和憂傷才會浮上心頭。願你(們)安好。

怎麼說呢?有時候我也難以相信我在閱讀一個人的真實故事。或許是因為太可怕,太不堪入目,我不願意認為這些事情曾經發生在“親愛的同胞”身上。我還沒有勇氣去重讀,去重新感受那些悲慟。看完了這個故事以後,我不是覺得毛主席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 - 只有卡通片裡面的壞人才會一心想搞破壞。就算是斯大林,也不是為了滿足殺人的慾望才緊握他的獨裁政權。張戎這樣想:“毛主席的所謂理論是甚麼?他的原則是人民需要永遠抗爭 - 還是他個人渴望如此?他彷彿認為推動歷史巨輪的是掙扎和奮鬥。” 她甚麼形容他為天生的戰爭推動者,尤其明白及懂得利用人形醜惡的弱點。他統治的方法就是迫使全國人憎恨對方。我讀了這些段落,心情複雜。沒有經歷過,懂得也不多,我實在不夠膽評論一個“神聖的人”。但是我不明白啊,為何為了保護權利,人類可以做得那麼盡。當然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不但是毛澤東一個人的過錯,可是我書裡面形容的冷血無情讓我毛骨悚然。我想,統治者的心理都是那麼扭曲的嗎?現代的總統固然背負很大的責任,正如現時敘利亞的戰爭,奧巴馬起兵的決定將會斷定歷史。但是在那個時代,尤其是在封建的中國,當權者跟全能的神沒有甚麼分別。崇拜毛主席,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特別是香港人,完全是無稽之談。可是,不過五十年前,每天都在報紙上看見他的肖像,學生的讀本是毛主席的話語。農作物豐收、工廠生產率上升,是毛主席的功勞;犯了雞毛蒜皮的過錯,還是必須向他謝罪。書中的某一個情節讓我不斷大哆嗦:張戎在受苦、或看見別人受苦的時候,不禁會懷疑文化大革命的意義何在。不過,她旋即會反駁自己:是毛主席推動這場革命的,所以革命本身沒有問題。錯的是那些執行指示的人,是他們太自私太冷血才導致人們受苦。“毛主席永遠是對的”這個概念深深埋在那一代的孩童的腦裡,故此張戎長大了,依舊不敢質疑毛澤東的人格。這就是最恐怖之處。 (15.09.13)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甚麼樣的書,會讓人疲倦不堪?那不是痛苦的折磨,但就是不會放過你 - 迫你思考,迫你皺眉,迫你感到氣憤。我終於找到這樣的一本書:Wild Swans。到兩年前開始,我都是在香港讀中國歷史,教科書裡面的是熟悉的中文字。然而這一次,我吞下了接近七百頁的英文字,裡面的每一句卻細描了中國近代歷史。我沒有覺得很奇怪,也沒有感到好像在閱讀其他國家的故事。儘管書裡面寫的全是英文,我深深知道裡面述說了中國人民受過的苦難 - 這就是我說它累人的原因。我也是活在這個國家的,但對於很多很多東西,我依然被矇在鼓裡。我不希望自己經歷同樣的苦楚,但我想要明白那時人民的心情啊!我不想繼續做井底之蛙,沈溺於自己的幸福而不管從前人的死活。

主角張戎小時候生活優渥:她父母都是共產黨黨員,父親更是四川數一數二的高級官員。對於父母的過去,她略知一二。她的祖母在十多歲的時候,被逼下嫁薛將軍(Warlord General Xue)。她不是最得寵的妾侍,只誕下了一個女孩,即張戎的母親。看上去,她沒有太多選擇,但她是一個堅強的女人。薛將軍死了以後,她拒絕守孝,還跟薛家斷絕了關係。過了不久,她找到了愛她的人夏醫生,不顧後者家人的反對結婚了,帶著張戎母親這個拖油瓶。這是在國民黨執政時候的日子,生活不怎麼好。張戎母親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明白社會的弊病;同時她接觸到共產意識,因為祈望社會會變得和平、平等,她毅然加入了共產黨。就是這樣,她認識了丈夫,一個非常守原則的官員。那時候共產黨奪得政權了;新婚燕爾的生活跟舊時代很不同。父親搬到了四川宜賓;母親要跟隨他,但是她是個低級黨員,而且年輕時代跟國民黨黨員有少許聯繫,所以旅途極度艱辛。滿身傷痕的來到四川,他們的生活還是非常辛苦的。父親是個很墨守成規的人,絕對不會偏幫自己人。因為他不懂得體諒,母親吃過很多苦,還在首次懷孕時流產了。小小的張戎是個有獨立思想的女孩,偶爾喜歡自己思考,不會盲目追隨大眾。然而,“毛主席”在她腦海裡是永遠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教育對她來說的重大影響,一輩子也難以擺脫。可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起初是學生的叛變,受害人由學校老師漸漸轉到共產黨官員身上。張戎父親因為刻板而富有正義,得罪了不少人。在被迫害的時候,他沒有向惡勢力低頭,反而大聲批評政府。換來的不是公義,而是全家人的苦難。張戎父母親被關禁,更被送到遠方的集中營。同時,政府鼓勵學生向農民學習,所以張戎被送到寧南和德陽耕田。過了好幾年,局勢慢慢穩定,她終於能回去成都,一年後她更入了成都大學讀英文。到了這個時候,她發現世界比中國更加廣闊。在毛澤東逝世以後,中國改革放鬆,她被選中去英國留學,自此在當地定居。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in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很喜歡看動畫片。這跟所有人都一樣,不是甚麼特別的事。動畫片是小孩子跟大人也看得懂,看得愉快的片子。你問我為甚麼喜歡看動畫片吶......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怕演員的演技不好。本來我不是一個特別懂得看電影的人,所以我沒有辦法說清某某個演員不懂得做戲。反正我理會的只是那個角色討好與否,聲音會不會太惹人討厭(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喜歡好聽的聲音,也喜歡獨特的。舉例子,蒼井優的聲音很有趣,所以我還蠻喜歡的。)我的意思是,儘管我不太理會,跟別人看戲的時候還是會感到麻煩的。例如我的母親覺得某某演員太造作,而我偏偏很喜歡那人,就少不免一點爭拗。動畫片,要嗎是做得好,不然就是不好看,只需要怪罪動畫公司。好吧,我想這個原因有點奇怪,不過這是近期讓我感到迷惑的事情,所以寫下來了。其餘的原因是,我個人認為動畫片很難非常沈悶。沈悶的電影我看過不少,故事乏味,劇情沒甚麼高潮,演員表情木訥或太誇張等等,甚至是看完以後不甚明白發生了甚麼。這種事情很少發生在動畫片上(當然也有例外),因為動畫片(卡通片)的主要觀眾是孩子(如果不計算陪同的成人)- 孩子都很簡單,多麼無聊的事情都能捧腹大笑。我一概而論地認為,給小孩子看的電影必須,一、好笑,二、容易明白。當然沒有必要加插政治成份,愛情情節點到即止,比如只需一見鍾情、臉紅、親吻、拖手和結婚,其他細節包括爭吵可以省略。唯一的是我不明白為何總是要添加一點道理:為甚麼孩子要從電影裡學到一點東西?平常上課或在家中,大人都已經灌輸了很多知識和道理,看動畫片的時候還悄悄用潛意識來教導小孩子,未免有點可憐。我喜歡一些沒有人生哲理的電影,痛痛快快、無憂無慮的大笑一場有甚麼問題?

或許有人說,看動畫片代表了一個人童心未泯,還在眷戀童年。我想那不一定的。無論在怎樣的年紀,我們都會明白同樣的劇情,只不過是看審的角度和目光有差別。會認真觀看動畫片的人未必是長不大 - 他可以是在欣賞動畫特技,也可以是在認真嘴嚼那些簡單又有條理的劇情。我覺得,拍拖的時候去看動畫片也不錯。雖然我不保證這能夠推進兩人的感情,可是我不認為這有甚麼壞處。男生可能不想看愛情片,女生聽見動作片又可能會搖頭;劇情片可能太沈重,藝術電影可能是垃圾。我當然是講最極端的,不過實在很難找到兩人共同喜歡的電影題材。看動畫片不怕對方悶得睡著,也不怕遇到尷尬的情節,傻傻的笑一頓也不錯。反正情侶看電影,情節未必是重點,重要的是拿爆谷時不小心碰到的兩隻手吧。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親節快樂。此刻的父親遠在香港,沒有辦法一起慶祝。可是,你知道我們的心意的吧?雖然我們都不是懂得表達的孩子,也不怎麼了解你的心情。但我還是自私的希望,父親是真心慶幸把我們兩個(不再)小魔怪帶來世上。你總是強調自己所做過的犧牲;我們每一次也對你的自誇嗤之以鼻,但我們都不夠膽否認。因為我們都沒有勇氣想像沒有我們存在的世界。所以沒有你,我也無法在這裡寫下一段老套的話。

而在這一天,我選擇了分享一本跟“父親”有很大關係的書:Burying the Typewriter - Childhood under the eye of the Secret Police。這書是我用學校的錢來買給自己的。那天我在書局選書,心裡面想著,不能夠淨看小說了。我的眼神移到自傳的一欄。我從來沒有特別喜歡自傳,但是我抽起了這本書。事實上,它是一本回憶錄而不是一本自傳,所以裡面的未必是準確無誤的事件,卻包含了最真摯的感情。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國 vol. 3 - 祕密的花園:

楓和片岡先生終於從佛羅倫斯回來了,雫石的生活本來應該可以回到正常。然而,在書的第一章第一頁,她卻悲傷地宣布她和真一郎的感情要結束了。真一郎跟妻子很早已經不再相愛,但是拖到現在才跟妻子離婚。一聽到這個消息,雫石本該很興奮的,卻只感到非常愕然。她的直覺告訴她,這裡就是轉壞的開始,但她偏偏不相信腦裡的這把聲音,只怪罪自己。可是當他們倆開始選擇房子的時候,她意識到自己並非想像中那麼快樂。有一天,真一郎把她帶到兒時好友高橋君的家裡。高橋君自小身體不好要坐輪椅,不過他花費了短暫的一生造了一個美麗的庭院。第一次參觀的雫石看見庭院後,屏住呼吸了:明明不是自然的,卻假可亂真,連從小活在山上的她也嘖嘖稱奇。照顧這個庭院的是高橋君年青漂亮的繼母 - 雫石首次看見她的時候,就有很大的威脅感。雫石馬上就知道她輸了,明明很不甘心卻只能妥協。這個女人將會搶去真一郎,而他也會心甘情願地服侍他。果然她說中了:很快真一郎就決定幫忙照顧高橋君的庭院。雫石知道自己無法再挽回,兩人就開始疏遠,一起買下的房子變成她自己一個人住了。就這樣,純真的雫石第一次失戀了。同時,她重遇了奶奶以前的顧客敦子,原來她是楓的青梅竹馬。敦子看見奶奶送雫石的玉石缺了口,便介紹她一個在台灣的玉石師傅。不久以前,奶奶就預示了雫石她將會到台灣一趟。而這個預言果然實現了:片岡先生要到台灣採訪摸骨大師,所以帶上她當助手。在台灣遊玩過後,雫石終於走出了失戀的傷痛。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5 Mon 2013 15:15
  • 王國

我跟雫石的世界相遇在去年的書展上。不,正確地說,我首先遇到的是片岡諾利和紀諾,因為我先買了王國系列的第四本(最終章)。聽上去很可笑,明明封面寫上“vol.4”,我卻視而不見。這樣誤打誤撞也不錯,我還是來到了吉本芭娜娜筆下的王國。吉本芭娜娜的名字好久以前已經聽過,不過從未閱過她的作品。她被評為療癒系作家,筆下的主角都是敏感細膩的人,雖然總會遇上重重挫折(尤其是家庭分裂、亂倫、同性戀),卻能從此得到領悟,積極地生存於她筆下的光明世界。王國不是她最有名的作品,但被成為最具療癒性的長篇小說。

王國 vol.1 - 仙女座高台: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puta1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到大阪旅行的時候,參觀了國立國際美術館。當時正好有El Greco(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希臘畫家)的展出,還是最後一天,所以美術館裡人頭湧湧。礙於票價太貴,我們亦不太感興趣,就只參觀了宮永愛子的個人展“空中空”。當時沒有抱著特別期待的心理去看,打算碰見甚麼展出就看看的,所以並不認識宮永愛子。“空中空”這個字據宮永小姐的解釋,是她在“空中”一詞後加上“空”,稱為一個倒影。這一個空間不屬於地面或空中,是用以維持這個世界的平衡的。“空”在這裡不指“天空”(そら)或“空殼”(から)(空中空的平假名是なかそら),而是一個萬物轉變時漂浮的空間。英文的小標題是“the reason for eternity”,我想宮永小姐認為“なかそら”這個當然,這不過是畫家個人的想像,我們只好憑著直覺加以詮釋。展場內共有六個展品,當中最深刻的是第一(忘了名字)、第三(空中空)和第六個展品。

第一個展品是以棉花和布料做成的一長條拼圖塊連著生活日常用品如飯盒和傘子。如果單獨來看的話,不過是很逼真的模型(說不定是套著物件編織後拿出來的);但整條拼圖鏈的看就很攝人心靈。純白色的作品密封在長方形的玻璃箱子內,好像是被冰封了一樣,回應副標題的eternity(永恆)。因為所有的模型都是日常中常用的物件,日復一日的生活和“永恆”有所相像;那樣平凡的日子或許不會改變,但這種“永恆”其實不一定長久。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6 Wed 2012 21:34
  • 擁抱

聖誕又過了。所謂的世界末日也平安渡過了。今天已經是Boxing Day,心裡卻非常不願意這個佳節要完結了。還記得昨天的晚上都不想閉上眼睛-這一天的結束,讓我覺得離童年更願了。都是怪自己的多愁善感,怎麼那麼容易就感到南遠北徹的心情。明明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小小的事情卻勾起了不該有的思緒。我認為送禮物和拆禮物是有個心情的遊戲,也是一個考驗。送禮對你來說不過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習慣,還是認真想過那份禮物的含義和用處?拆禮物的時候,能夠一直保持滿懷感激的心情,無論收到怎樣的東西?原來要做一個完美的送禮者或收件者也有一定的難度。

今年收到的禮物不算特別多,但能夠收到已經是莫大的幸運。其中的一份,是母親送的:幾米的“擁抱”繪本。我一向也很喜歡看繪本,尤其是幾米的作品:他的畫鮮明可愛,濃濃的情感從每一處筆觸透露出來,填滿讀者的心靈。在派對的中央,我忽然坐在地上,開始閱讀這一本繪本。看著看著,我忘掉了剛才胡思亂想的東西,和平常一樣滿滿的感觸,但這一次我是感到切切實實的感動。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5 Sun 2012 16:43
  • 熔爐

上個週末我看了熔爐,亦即電影無聲吶喊的原著。書是在書展裡買的,當然沒有時間試閱內文。無聲吶喊上映的時候我們都想去看,只是錯過了,於是心想看原著也不錯。一開始也知道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做好了心理準備這不會是“愉快的閱讀”,但我一直翻下去的時候,我還是不斷的想罵人。這本書黑暗如一個巨大的旋渦,帶著讀者的心情往下沉。雖然很想繼續看看發生甚麼事,不過我好幾次也必須放下書本,呼吸幾口新鮮的空氣,才再次潛入恐懼和不義當中。

姜仁浩本來自己做生意,但因為不景氣而倒閉了。失業一段時間以後,妻子用關係給他找到一份工作:在霧津的聾啞學校裡教書。姜仁浩雖然不太願意,但沒有理由拒絕,亦不好意思讓妻子負責全家的收入和支出。霧津,如其名,是一個經常被濃霧覆蓋的一個臨海城市。他抵達學校的時候,看見一個女孩在霧中嚼著餅乾。他想要向女孩問路的時候,她卻驚嚇的尖叫逃走了。他這才想起自己處於聾啞的學校,必須要顧及孩子們的聽障問題。他跟校長、教務室長和其他同事的第一次見面並沒有產生任何好感。第一課的時候,仁浩用一根火柴以表示火和光明,溫柔體貼的教學手法令不少學生亮了眼鏡。從學生裡他得知這間學校近月來發生兩件學生“意外”死亡的案件,其中一名死者更是其一學生的弟弟。抱著好奇心想要繼續搜查下去的他,卻被同事冷冷的說了一頓。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味蕾的記憶。總是很難去刻意想起過去的一切,但回憶是藏在腦海深處的:熟悉的香氣或令人懷念的味道是幼針,一絲絲甜美或苦澀的記憶像蠶蛹被勾開了。我覺得味覺是身體上最敏銳的感官:很少有人嚐不到味道。在影像都模糊掉了以後,過去的味道依然留在舌尖。

這個星期我看完了Nigel Slater的“toast”。由暑假看到十月的書,不是不好看,只是它不刺激,不會讓人一直追看下去而已。它是Slater的回憶錄,小標題寫著Story of a boy's hunger。整本書分成很多很多個小章節,每一章述說了不同食物及關連的故事。故事間沒有直接的關連,卻是順序的。剛開始看,老實說,並不是特別有趣。雖然我很讒吃,但不發展的故事情節還是難以令人吸引。然而,看著看著,作者不快樂的童年經歷隨著每道菜的甜酸苦辣湧現出來。他和哥哥的年紀相差很遠,跟父母的也不是特別親近。母親做菜並不太拿手,可是烤焦的土司和太酸的蘋果金寶,充滿了母親的味道。從來沒有特別珍惜的作者,在他九歲時母親逝世以後,才知道有母親煮菜的美好。那段時期,喪妻的父親顯得非常失落和迷茫,作者唯有靠著食物得到父親的注意。雖然父親顯得感動,卻不大領情,反而請來了鐘點清潔太太。這位女士能烹調完美的午餐,作者卻討厭她的態度。不幸地,這位太太滿滿侵占了他和父親的二人生活。到後來,父親還堅持要搬家並讓那位女士入住。很快她變成了作者的後母,前者卻極為憎恨她過分管束一個小孩子的生活,讓他的童年失去光澤。他只好用食物和她比拼,選擇烹任作為公開試的科目,之後更進了廚藝學校。父親去世以後,他毫不留戀的離開了這個女人,開始他作為廚師或侍應的生涯。故事的後段比起前端更加瘋狂:他的童年是平淡而不愉快的,他的青年時期則是叛逆而瘋癲的。我想連他自己也很難了解自己吧!因為有這樣的經歷,長大後的作者不算平易近人,也不喜歡與人深交。他承受過太多,所以無法失去更多。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看完了玻璃偵探,一套中英劇團的舞台劇。看了以後,還是蠻有感觸的。事前沒有認真做過資料搜集,只是簡單地閱過故事大綱,覺得挺有趣就買票觀看。入場看場目的時候,才知道故事的背景定在第一次大戰前夕的英國,一個富有商人家庭中。故事開始於女兒舒娜和準女婿卓諾的訂婚派對,一個自稱古督察的奇怪男人忽然探訪來調查一名年青工人女子的自殺案。起初,大家都否認自己與此案的關連,督察卻不肯離開,堅持逐一審問。盤問一人的時候,亦不允許其他人偷看死者的照片。最先接受審問的是父親費寧先生。他依稀記得依華史密斯這個名字,看過照片後才記得這名女子曾於他的工廠內工作,因為爭取罷工而被他辭退。雅費寧先生感到理直氣壯,毫無後悔之心,並不認同此事跟史密斯的死有關係。第二位是女兒舒娜,顯然沒聽過這個名字的她,看到照片以後大感驚訝,頓時想起自己曾經因為史密斯的美貌和疑似取笑的態度,令史密斯失去最後一份穩定的工作。舒娜非常慚愧而後悔,想不到自己的一時幼稚和自私會間接導致一人的死亡。舒娜之後,準女婿卓諾一聽見史密斯後來使用的偽名,神色大變。在舒娜的緊迫下,他道出自己去年夏天初遇Daisy Renton(史密斯的假名),把她包養了一會後就和她分手。沒有說出全部事情,他就不自在地離開費寧家,並收下舒娜退下的訂婚戒指。然後古督察說出史密斯跟卓諾分手後的故事時,費寧太太從客廳回到飯廳。古督察立刻指出死者兩星期前曾與女性求助委員會成員費寧太太見面,太太打算失口否認,舒娜卻提醒她古督察根本甚麼也知道,否認是沒用的。掘強地爭辯過後,費寧太太承認自己見過史密斯並拒絕了她求助的要求,理由是她疑似謊話連篇和態度無禮。即便如此,她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不是錯的,就算錯的也是史密斯口中,偷錢及讓她懷孕的酒鬼。她大聲的嚷著這男人應該被當中責罵,完全漠視舒娜的提示。這時,出去逛逛的兒子亞歷回來,一臉喪氣的吐出事實。他就是史密斯口中的酒鬼,在歌舞廳認識死者後多次上床令對方懷孕,卻在某次酒後說出金錢是從父親公司偷回來的,史密斯才決心離開他並尋求協助。當亞歷得知是自己母親拒絕史密斯的求助,間接導致他未出生的兒子的夭折,生氣得抓住母親的衣領,不斷重申是她的責任。把他倆分開後,古督察說出,大家也是間接的兇手,每個人也有責任。他說:“If men will not learn that lesson, then they will be taught it in fire and blood and anguish.(血流成河,經歷火海,經歷苦難......)”,就施然離開。精神崩潰的四人開始談論這件事情:費寧先生認為這件事的責任不在於任何人;費寧太太未從兒子告白的震驚中恢復過來;舒娜被慚愧感和內疚感逼得精神衰弱;亞歷則浸沈在悲憤和酒精當中。兩名大人顯然沒有孩子的歉疚感,不斷嘗試為自己的行為作解釋。卓諾這時又回來,透露了驚人消息:警察裡面根本沒有古督察,那個人是裝的。他亦指出大家根本沒有同時看見照片,他口中的死者未必是同一個人。費寧先生和太太頓時放心多了,打算忘了剛才的事。然而兩名子女不認同:無論那人是誰,剛才所說的都是真的。無論那女子是死掉,大家也不能漠視自己的過錯和責任。完結的時候,電話突然想起,警局告知一名女子剛剛死去,現在警察正前往費寧家......

故事的主題頗為明顯,是責任。由古督察提起的一件自殺案掀起的一連串告白,指出每位家庭成員都間接害死了史密斯,每個人也有相當的責任。雖然費寧先生做的事在18個月前,但那時開始的連串行為,就把史密斯拖進死亡的步道。或許費寧先生做的事沒有直接殺死她,他當時做的決定卻直接影響到女子的生命。舒娜做的事或許微不足道、卓諾也是出自愛與憐憫,可這不代表他們沒有責任。故事中,真正了解到自己該付責任的只有舒娜和亞歷,其餘三人根本毫無悔意,彷彿事不關己。作者顯然對這種態度充滿不屑和不滿。我想,作者想表達的是我們無意間做的一件事,也可以引起連串事情的發生。所以,不要以為甚麼與自己都不關連。另外,就是工業革命年代,上等人家對社會基層人民的無視、冷漠和惡劣態度。他們持著自己的高貴身分,希望與勞動人民間築起一面牆。現實是,這面牆充滿破洞,上等人家隨意的一個動作也能完全摧毀窮人的一生。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假了,回家以後終於能多看書。我一直也喜歡看翻譯小說,怎麼覺得翻譯小說讀起來的感覺很不同。實際上有何差別我無法回答,但感覺就是很特別。小時候多看香港作家寫的青春小說,現在反而常常看翻譯成中文的外文小說(或是媽媽逼我看的中國現代文學)。當中我特別喜歡日文翻譯小說,不只是懸疑小說,也包括其他的類型。

“那些年,我們騎著自行車”這個書名明顯是為了緊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潮流。日文本名是“自転車少年記”,中文直譯是自行車少年記。(這個不會日文的也能猜到吧。)主題很明顯,是小時候我們多次擦傷後學會、之後天天踏著上學的自行車。故事的開端,18歲的大男生昇平和草太決定要從家鄉風之丘踏自行車到大學所在的東京,同年的好友伸男亦同行。當然這段路程並不短,也有其他的代替交通工具,但這三名熱愛自行車的男生堅持要用孩童以來最愛的方法來奔向成年的日子,就把這趟旅程當作成人禮。這麼瘋狂一次以後,未來大概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我起初以為這本書會像恩田陸的夜間遠足,整本書也在描述旅程中發生的事。意外地,由風之丘到東京只不過是一個開始,到了東京以後才是故事真正的開始。昇平和草太就讀於不同大學;前者立志要成為記者而就讀了專門大學,而後者則想要成為專業自行車手。草太為了夢想選擇了殘酷的訓練,卻因為過分用力弄傷了。雖然不會影響生活,亦有可能繼續騎車,但草太的夢想一下子被捏碎了。同時,他和交往多年的女朋友之間的感情漸漸變淡,讓他傷心不已。經過復健以後,能夠重新騎自行車的草太決定要騎回風之丘散散心。剛好昇平也被女友甩了,打算同行之時,草太卻改變了路線,改成由東京騎到日本海,亦即橫跨了日本本島。受到草太的毅力所感動和影響,昇平亦決定花三天兩夜的時間騎到女友的老家仙台,乞求她的原諒和復合。女友朝美沒有立刻答應,但昇平為這趟旅程寫了一篇遊記,而這篇遊記幫他在戶外運動雜誌找到一份兼職。另一邊廂,無法做職業車手的草太正努力地讀書,發誓要通過司法考試。在忙碌的讀書時期,他也和大學同學組成了自行車同好會,稱為八海奔騰,在每年舉辦從東京八王子騎自行車到日本海的活動。這個活動越辦越成功,連校友、好友、鄰居或自行車愛好者也報名參加;活動變成了由校友會舉辦的,也改名為八海拉力。這當然少不了已成為雜誌社正式員工的昇平,寫出文章後大受好評,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昇平後來和朝美復合並結婚了,還生下一個男孩叫北斗。(我猜是因為首次參加八海拉力時,昇平迷路了,最後靠著北斗星旁的北極星找到了終點。)朝美分娩的時候,昇平因為要加班差點來不及,幸好同事借予自行車,他才趕得及兒子的出生。北斗出生以後,昇平不斷慫恿他學習自行車,因此年紀輕輕的北斗已學會騎車,還興致勃勃地想要和父親一起參加八海拉力。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9 Thu 2012 02:32
  • 後街

後街             袁水拍

後街,九龍租借地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男でも女弟もない性

f_6786441_1 

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