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開始的時候,總是裝有計劃的捧出一大疊書,立志要全部看完的。最後當然做不到。別說笑了,先不論電腦的引誘,單是到街上無目的地漫遊已經比坐在一時陰冷一時太曬的房間裡看書吸引。最後也總算看了兩本日文翻譯小說,都是兩天內沖完的,慢慢細讀的小說本來就不適合假期這種熱血沸騰的時候。
少女。我知道這是很多人曾經介紹過談論過的作品,可是我也想笨拙地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湊佳苗的作品都帶一點不真實的。告白裡令人毛骨悚然的報復,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或許真的有,可是我們都不會知道,不會談論。少女同樣是的,題材卻是死亡。(莫名其妙的想起羅密歐與茱利葉裡面,後者的青春長長跟死亡一起拿來比較。“Death lies on her like an untimely frost. Upon the sweetest flower of all the field.”) 兩個十六歲的女孩,喜歡的東西明明是Liz Lisa的皮包或手帕,卻忽然對死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要親眼目睹死亡的瞬刻,她們竟然答應到老人院和兒童病房當義工(她們會這樣想,證明了她們還沒有成熟) 她們兩個本來是要好的朋友,可是年紀越長越變得生疏,偏執地認定對方無法了解自己 - 正因為這樣,她們急於證明自己並非無知,所以才想要目睹死亡,彷彿看了這麼一個畫面心理就會成熟了幾倍。慢慢的,開始的目標退色了,卻找到了想要自己盡力守護的東西。或許那依然是私心,依然是渴望在做了好事後能夠炫耀的心態,但她們肯定是偏離了原來的軌道。這樣的情節真實嗎?當然不,正如大部分的犯罪小說都是作者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愛情小說則是靈感來自美夢的空幻想。我都喜歡看真實的小說;我當然知道少女盡是不大可能發生的虛構情節,但讀著讀著的時候,總會看到某一段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好像也這樣想過吧?我也做過這麼愚蠢的事情而不自知吧?
少女不是有犯罪動機、殺人兇器那般的推理小說。實際上讀者沒有甚麼要猜的,只需要跟著小說的節奏一步一步走。就好像乘搭了迪士尼的森林河流之旅,眼前的景象似曾相識嗎?卻總是被拐彎時候看見的景物嚇倒。明明一早告訴自己在某個地方會有陷阱,可是等了又等以後,放下防備了,卻忽然間出現意想不到的情節。不是驚悚,不會每一秒鐘也提心弔膽。不過想不到直到最後一刻,我依然是被作者作弄了。
為甚麼對死亡那麼好奇呢?我想那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試過。故事裡面的兩個女孩因為家裡的老人不是多年前離世,就是依然健在,身邊也、沒有甚麼身患絕症的老師朋友,也不曾“幸運”地目睹意外悲劇的發生。沒有親眼目睹的事情就不能拿來炫耀了,必須忍受朋友又是裝可憐又是自大的語氣,還不能夠反駁。對於急於得到認同、渴望得到注意的少女來說,這是難以忍受的事情。我一點也不想要看見死亡的瞬間。我不羨慕人家失去了好友,不忌妒那些每天接觸死者的人。那種難以形容的悲痛或無奈,甚至漸漸變成麻木的感覺,一輩子經歷一兩次就好。到了結局,兩個依然天真的少女還是沒有看見別人嚥下最後一口氣的瞬間。在鮮血染紅了淺色上衣的那一刻,她們已經抵受不住拔腿逃跑了。是因為她們膽子太小嗎?如果我把全書或者那一章再讀一次,或者我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不過,讀了第一次以後,我覺得是她們的潛意識在提醒其實沒有必要面對那麼沈重的事情。少女,年輕的未婚女性,入世未深,思想不成熟。就讓她們遇見了死亡又如何呢?看看紫織和由紀的男友 - 他們都明白嗎?就算離世不一定悲傷 - 把它當成自然定律也好 - 那不是讓人興奮和炫耀的事情啊!所以在關鍵的那一刻,敦子能夠打斷兩個小傻瓜的無聊殺人計劃,還能帶著好友逃離現場,未必是一個壞結局。
死亡以外的另一條故事副線是友誼。十六歲女生的友誼,比我們想像中脆弱和簡單。不和或許源自一次又一次的誤會,也許是因為懶得去管。其實不只是少女的友情,其他人也一樣。“說自己粗心大意的人,其實都是不夠細心而已。” 湊佳苗透過主角由紀說出這一句話,我讀了以後不敢反駁,十分慚愧。與其埋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性格,不如主動地多觀察多關心。可是啊,十六歲的女生始終是單純的,單純得不會認真考慮朋友的意義。朋友的界線對她們來說是很模糊的:常常一起活動、走得頗近的人是朋友嗎?哪些人是一輩子的交心好友,哪些人是今天一起愉快玩樂明天就變成陌生人的,她們未必懂得分辨。只可惜,不知不覺間她們已經做了那樣殘忍的選擇。少年之所以常常受到友情關係的困擾,或許是因為校園生活的本質。在學校,每個班都有二三十多人,每一級至少一百人。很大的社交圈子,很多的選擇。“我們不算甚麼特別的朋友吧?學校裡面那麼多同學,我們不理會他,他也有自己的小圈子的。” 這正如把皮球拋上空中,由一堆小孩子中的一位接住再拋球的那個遊戲。人群裡好多人了,大家都想著有其他人會主動接球,所以站在原地不動。如果哪個小孩散播謠言說小狗曾在皮球上撒尿,其他孩子更會厭棄地離開,碰也不敢碰。那個可憐的皮球就會留在原地,就算滾到誰人的腳遍人家也會用力踢開,所以只能默默地害怕。“以後大家都只記得我是變態的女兒。即使換了學校、上了大學、出來社會工作,我一輩子也無法擺脫這個污名。”
湊佳苗不是變態小說家。她的作品裡面總有人在受折磨 - 但很多時候,他們不過是擺脫不了過去的包袱,沒有勇氣站起來重新活一次。贖罪裡面的四個主角擺脫不掉罪咎,由得一句氣言主宰自己的未來。為了N裡面的杉下擺脫不了童年時候的陰影,長大了依然不自覺地強迫自己塞滿冰箱。雖然有時候讀了她的書之後會有點心灰意冷,但我寧願把他們當成溫柔的警惕。媽媽們不都喜歡說些小故事來嚇倒孩子,讓他們永遠也不犯那般錯誤?迂迴曲折的故事情節,到了最後還不是回到原點。本來就很簡單的事情請不要想得太複雜,已經過去的都由得它們過去了別在執迷不悟。
少女。是天真笑容也蓋不住的邪惡,還是所謂邪惡根本源自青春本身的無知和好奇?
留言列表